发布首批公开实施专利清单、发放全国首张定量许可证书和首批专利权益分割证书……8月11日,在浙江省专利公开实施政策公示会上,浙江正式上线专利公开实施信息发布平台,发布一系列专利转化成果。
(资料图片)
“专利公开实施工作是一项惠企业、优环境、促发展的重要工程,是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要素市场,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专利公开实施工作,可以将高校院所专利“存量”快速转化为中小企业创新“增量”。
率先探索专利公开实施
专利转化是知识产权发挥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双重作用的核心要义,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2021年以来,浙江聚焦高校院所专利转化率低、中小微企业对接高校院所难、专利技术实施“最后一公里”未打通等问题,率先探索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全省共有6211件专利参与试点,落地实施2636件次,成交金额375.1万元。
在探索专利公开实施方面,浙江走在了全国前列。今年1月1日,《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第12条创新性提出专利公开实施制度。
“专利公开实施制度是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专利成果,自授权公告之日起满3年无正当理由未实施的,应当纳入公开实施清单,并由专利权人合理确定专利公开实施的方式和费用标准。”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深化专利开放许可试点,推进专利公开实施工作,加快专利转化运用,今年6月,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会同多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推进专利公开实施的指导意见》和《浙江省专利公开实施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专利公开实施的对象范围、具体程序、争议解决机制等,规范化、系统性地推进这项制度,并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首批公开实施清单上线
来自4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838件专利入选首批专利公开实施清单,该清单呈现“四高一低的”特点,即专利质量水平较高、创新主体参与积极性较高、实施方式灵活性较高、产业匹配度较高、转化实施门槛较低。
“在6838件公开实施专利中,从专利类型来看,发明专利共5838件,占比85%,实用新型专利共889件,占比13%。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4781件,占发明专利总数的比例近82%。维持10年以上的发明专利656件,占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的14%。”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创新主体主动参与全省专利公开实施工作,在6838件公开实施专利中,高校院所授权3年以上未转化专利2649件,占比39%,其余六成专利属于主动纳入的公开实施专利。
在专利公开实施工作中,浙江的实施方式灵活性较高。“专利公开实施制度支持多种实施方式,其中包括专利定量许可、定向许可、组合转让或许可等多种创新的实施方式。”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产业匹配度方面,从领域分类来看,主要以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领域为主,其中数字经济领域专利1424件,占比超21%,涵盖药物和疫苗制造、基因检测服务、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系统、大数据服务、生物识别、节能保温新材料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浙江产业发展定位及经营主体需求比较匹配。
为促进专利转化实施,浙江制定了较低的专利转化门槛。从交易价格来看,转让或许可年费在5万元以下的专利占比79%,其中包括2789件免费许可,占比41%。此外,专利实施转化充分尊重市场化机制,支付方式包括一次性支付、分期支付、“先用后转”,以及“入门费+里程碑收益”等多种创新方式,大大降低了经营主体获取创新成果的门槛。
首批专利交易意向达成
会上,共有16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惠及16家企业,签约项目涉及91件专利,涵盖节能环保、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行业,其中专利许可81件、转让10件。
为解决专利开放许可服务资源的有限性问题,浙江在全国首创定量许可制度,即允许以发明人及其服务团队的服务能力为基准,确定被许可人数量。会上,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浙江大学和湖州康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放定量许可证书,这是全国首张定量许可证书。此外,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还推出专利权益分割确认服务,全国首批专利权益分割证书由此而生。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省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系统将依法指导高校院所按照“应纳尽纳”原则,确定公开实施的专利清单,加强专利分级分类管理,迭代专利公开实施信息发布平台,推动专利技术成果加速落地,以专利公开实施工作“小”支点撬动专利转化“大”生态,努力将浙江打造成全国高价值专利转化首选地。(本报记者 冯飞)
(编辑: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