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晚,歌手李玟的二姐@李思林Nancy发文宣布:李玟因抑郁轻生去世了。这是一个令人震惊悲伤的消息。这一次,我们宁愿相信是假的。
李玟看上去阳光又健康,是个很讨人喜欢的明星,标志性的笑曾是无数人的治愈神器,然而……好好的,怎么就抑郁症了呢?抑郁症到底是个什么病?为什么看上去性格开朗、常常哈哈大笑的人也会抑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抑郁?
【资料图】
》》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有两个发病高峰
首先,要强调的是抑郁是一种精神疾病,不是开玩笑,不是简单的想不开。任何人,不管什么性格,都有可能患抑郁症。
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团队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Lancet Psychiatry)的研究首次报告了我国的抑郁症患者中,女性约占65%,67%的抑郁症患者超过35岁。
1. 抑郁症发病有两个高峰年龄段
抑郁症发病有两个高峰年龄段:20岁左右和40岁左右。在生理上,这是从青年晚期到更年前期的变化;在心理上,需要面对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等情况,更容易出现抑郁的症状。
2. 抑郁症的症状是“3+2”
不只是心情不好就是患上抑郁症,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杨甫德2020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抑郁症的症状是“3+2”。
“3”——抑郁症的核心症状:
1)情绪低落:主要指心情持续悲伤、难过,总高兴不起来。
2)兴趣减退:原来感兴趣的事情,在抑郁期几乎没有任何事情能让他提起劲头。
3)精力缺乏、动力不足:即使患者一天什么事都不干,一直处在休息状态仍感乏力。
“2”——至少两条附加症状:
核心症状之外,还需至少两条附加症状,才可判定达到抑郁症的症状学标准。
1)如睡眠不好,面临像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等全过程睡眠问题。
2)自我评价降低,长期消极想法,或伴随思维反应减慢、言语表达迟缓、运动行为呆滞等,甚至出现自杀、自残等极端行为。
3. 抑郁症是慢性病,也会反复发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科施慎逊教授在“2017国际神经精神疾病高峰论坛”上表示,和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气肿一样,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病,是会反复发作的,维持治疗很重要。患者也要学会长期地和它相处。目前,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因为药物治疗来得快、缓解得快,同时辅以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
4. 很多开朗爱笑的人也有抑郁症
郁郁寡欢是对抑郁症的刻板印象,要知道,有种抑郁症叫做“微笑抑郁症”,他们由于工作的需要,或碍于面子、礼节,大多数时间都面带微笑,掩盖了内心的低落情绪。
目前,很多人却还没有正确地认识这种疾病。有人认为,抑郁症是娇气、矫情、抗压能力差的表现,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很多患者未被及时发现和治疗。
》》做好这两点,远离抑郁焦虑
很多焦虑、抑郁、精神内耗等问题的根本原因都是我们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的。
那么这些错误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导致的呢,原因如下:我们头脑中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产生着各种想法,念头,判断和评判。很多都是杂乱无章的,随机产生的。经常会一不留神,就会被其中一个想法带走,等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顺着想法想了5分钟了。
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发生的一切都是没有觉察的。对于头脑中出现的想法没有觉察,对于自己深陷其中更是没有觉察。这些想法大多都是自己的心猿意马。很少是在自己有意识的控制下,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想法。因此它们大多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更多的是人们的胡思乱想和“白日梦”。
如果我们无法觉察到发生的这一切,就会被头脑中出现的各种想法、念头和情绪牵着走。而且会把想法当作真实的自己。这时,大脑就进入了“自动驾驶”的模式。会随着不同的想法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例如:头脑中想到一件过去让自己难过的事情,心情也随之变的难过起来。头脑中想到一个让自己讨厌的人,心情也开始变的愤怒起来。
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我们被这些想法和情绪所控制,它们成了我们内心的主宰,一切的行为和决定都受到它的影响和支配。
那要如何做,才能斩断这些旧有的思维反应模式链条,用正常、健康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呢?
1. 增强自己的觉知力,看到有哪些自动的想法在控制着我们。
2. 看到这些想法和观念之后,不去认同它。知道它只是一个想法而已,是过去的经验的反应, 不是当下的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就像天上的云朵,会飘来也会飘走,无需去抓住它,让它自由来去就好。
当我们能越多的看到自己对自己的评判和指责等不切实际的想法之后,那么它们对我们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少。
我们可以利用观息法。通过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让自己保持专注力和觉知力。当觉察到注意力被头脑中的思维带走之后,只是看到这一切的发生,然后把注意力继续拉回到呼吸上。而不再像以前一样陷入思维而不自知。
当我们一次次把自己从思维的漩涡中拉出来之后,以前的负面的思维方式就逐渐不再发挥作用。
这时我们的感受是和身体链接的,是和当下链接的。因为感受是具有即时性的。此时的我们不再受制于过去,不再陷入负面情绪。因此也就不会被焦虑和抑郁情绪困扰了。
大众卫生报综合央视新闻、大众日报、重塑心灵公众号